海富通电子会第一百三十五期

时间:2005-09-27

 

海富通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表现

 

本周收盘

2005-9-23

变化率

(一周)

变化率

(一月)

变化率

(三月)

本年度

基金设立

以来

海富通精选基金

1.0837

-2.76%

0.19%

4.57%

6.31%

24.16%

基金基准

 

-5.12%

-1.33%

4.73%

-7.94%

-16.73%

超额收益

 

2.36%

1.52%

-0.16%

14.24%

40.89%

海富通收益增长

0.955

-2.45%

-1.24%

2.80%

1.06%

-4.50%

基金基准

 

-4.72%

-1.17%

4.57%

-6.55%

-27.15%

超额收益

 

2.27%

-0.07%

-1.78%

7.61%

22.65%

海富通股票基金

1.021

-2.39%

1.29%

 

 

2.10%

基金基准

 

-5.25%

-1.39%

 

 

6.51%

超额收益

 

2.86%

2.68%

 

 

-4.41%

海富通货币

09-18

09-19

09-20

09-21

09-22

09-23

万份收益

0.5277

0.2661

1.9917

0.3370

0.2908

0.3101

七日年收益率

1.867%

1.856%

2.021%

2.011%

1.918%

1.941%

注:七日年化收益率按月结转份额

     

 

宏观纵览 Market Outlook


 

本周市场再度出现快速下跌走势。从周二开始,两市出现连续3天大幅下跌,周五缩量窄幅整理。有关国资委在股改问题上出现巨大分歧的说法,导致对价预期不确定,动摇了投资者本已脆弱的股改预期和持股信心。而且,从股改前三周的平均对价水平分析,股改的对价水平正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使投资者更加相信已经看到了最好的对价,未来对价幅度将逐步下滑。同时,快于预期的股改进程、有关新股发行提上日程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对扩容的担忧。另外,大量G股涌入市场本身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增量资金需求,而岁末的资金结算压力和即将到来的再融资,还会在客观上减少市场资金供给。这些因素使投资者的心态再度趋于谨慎。

 

股改全面铺开后未见大盘蓝筹公司取得突破,而且出台的对价水平逐步降低,是引发市场预期转变的重要原因。在股改试点成功后,特别是第二批几乎无反对意见的全员全票通过在令市场中的许多中小投资者对市场重燃偏离理性的投资热情的同时,也令市场中一些一贯反对股改的人士的声音再度高扬,中央国资委和各地方国资管理部门的态度再度变得摇摆不定,忽收忽放,对股改对价的解释和定价原则与前期试点阶段出现了显著的偏差,自说自话,在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改问题上缺乏明确的、一贯的、透明的和可预期的指引。从这一点来讲,市场预期能否得到扭转,还得看相关部门以及上市公司的态度和表现。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未来股改对价水平重新回到并且维持在3股以上,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整体表现的预期也未见得会立刻得以扭转。

 

据报道,国务院国资委产权局股权处助理调研员曹录波,在22日召开的北京辖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会上透露,由于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国资委将不再批复股改方案中的期权激励内容。同时,曹还阐述了部分政策思路,例如,不能把改革方案的制订权交给上市公司或流通股股东,整体框架应由国有股控股股东确认和把握。特别是,曹还提出了确定对价水平六原则。

 

曹录波阐述的六项原则包括:第一,流通股股东首次认购成本、以及上市公司历年增发、配股时流通股股东认购的成本,及相应的股价水平等。第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即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对于盈利能力强,发展前途明朗的公司,其股改方案可与公司的持续增长结合运作,不一定限于与其他公司看齐的一次性补偿。第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水平,以及国际上同行业、同类企业上市公司市盈率、市净率水平。第四,国有控股股东最低持股比例要求。在股改中,国有控股股东的最低持股比例不能受到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可以考虑采用不局限于送股方式的其他方式,也可以考虑多种方式组合运作,来有效降低到最低持股比例的影响。第五,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第六,公司上市后的融资次数。

 

在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对价预期不稳导致市场大跌后,本周末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先生发表对此作了些许补救,但市场表现显然比较谨慎。我们认为,全流通改革和对价问题实际上早已超越了问题的本身而上升到了中国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高度,而改革本身已历经数年数次的反复失败和试验,应该说好不容易才有今天这样一种各方面比较认同的方案,我们应该高度珍惜。说得更直接一点,对价现在已经被大家理解为流通权的问题,而不是回过头去算历史旧帐,市场对于对价水平也已经形成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在合理的对价范围内,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参考上述先生提到的因素进行适度的调整。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先考虑历史旧帐再考虑别的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很担心整体市场的表现和股改进程会因此大受影响。

 

 

行业视点Sector Views


农业:米价再起

中晚稻已经上市,收购价格有望高开高走。

 

四大原因支撑中晚稻收购价格的上涨,锁定了底部空间。

   
政府适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是指直接承担向农民收购的库点收购价。在中晚稻的主产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省,当中晚稻市场价格低于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每市斤0.72元时,执行该方案。同时,农发行总行已经积极部署相应的中晚稻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政策已经锁定了中晚稻收购价格的底部空间,市场价格具备了良好的上涨条件。

 

自然灾害影响国内稻米产量。今年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重大病虫害也呈偏重发生态势。截至820,我国南方13个水稻主产省病虫害发生面积达5.2亿亩次,防治面积达5.5亿亩次。北方也十分严重,以黑龙江为例,部分地区发生稻瘟病害,其中佳木斯今年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稻瘟病灾害,有140万亩水稻发生病害,占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严重地块可减产3-4成,部分地块甚至绝收。春季低温寡照,6月高温,7月阴雨等特别适于稻瘟病爆发,8月中旬的高温高湿天气又加重了稻瘟害发生。此外,辽宁省36个县市、245个乡受洪水影响,172万亩田地绝产。国内中晚稻产量增产预期基本成为泡影,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原油价格上涨增加短途运输成本。随着原油价格冲破70美元的高点,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不断上调,部分地区成品油零售价格出现倒挂,促成供应紧张状况的进一步加剧。由于柴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运输费用明显增加,运输提高将转嫁稻购销成本中中晚稻的销售成本也将相应提高,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上扬空间。

 

农资价格上扬增强了农民惜售心理。今年农民增收面临农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走低的双向制约,粮食生产成本每亩平均增加30-40元,受此影响,农民惜售心理表现强烈,对市场价格构成支撑。

 

 

新公告

关于海富通货币市场基金国庆长假前两个工作日暂停申购和转换转入业务的公告………………………………点击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