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海富通基金公司总裁
中国基金业正在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基金营销已走在十字路口。2006年,随着多年难见的牛市,明星基金不断涌现,基金发行如火如荼创下历史新高,但另一方面,持有人的大量赎回却使基金总份额陷入滞胀,总份额甚至出现萎缩,这一切现象都使我们思考,适应中国特色的基金营销向何处去?
今年,中国的基金持有人申购了2000多亿基金,但同时又赎回了2000多亿基金,截至今年前9个月,共有63只基金完成首发,总规模高达2385亿份,其中,偏股型基金就有49只之多,总量超过1696亿份,这两项指标均创出历年基金首发市场的新高。但另一个指标显示,截至
为何基金净值的增长仍未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为何基金持续营销做得轰轰烈烈,投资者赎回如故?为何在牛市的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的份额甚至出现大幅萎缩?为何基金销售越来越追求短期排名?什么道路才是中国基金销售所应选择的?
2006年,比拼短期收益率的趋势在基金业内有越演越烈之势,有的基金在销售时只强化了基金的高收益可能,而没有灌输风险意识,对此,不少业内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着十多年国内外资产管理经验的海富通基金公司总裁
基金公司需要正确把握基金持有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约定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现在有种趋势是将基金所有的销售重点集中在对收益甚至是短期收益的宣传上,却很少提及这种收益是在什么风险条件下实现的。而事实上,过高的收益往往代表着过高的风险,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基金的风险就会急剧扩大,到时损害的就是整个基金业的利益。
过于追求短期收益的基金,往往具有较高的股票集中度和基金的周转率,如果基金组合的集中度偏高,投资者实际上相当于买了一个类似的个股,需承担来自市场和个股的双重风险,另外,集中度很高的基金往往会采取高周转率,从而进一步放大风险,因为次数越多,失败的概率也越多。
“投资者追求短期收益、频频赎回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国内基金业历史还不长,投资者对市场本质上不信任,没有长期信任的基础所致。但正因为此,基金公司更要通过努力加以改善。”
注:本文系部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