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营销 徘徊在十字路口

时间:2006-10-31

20061030  证券时报 记者 程 林

观点

海富通基金公司总裁田仁灿: 基金公司需要正确把握基金持有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约定风险下的超额收益, 而不是急功近利、一味迎合投资者。

中国基金业正在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基金营销已走在十字路口。2006年,随着多年难见的牛市,明星基金不断涌现,基金发行如火如荼创下历史新高,但另一方面,持有人的大量赎回却使基金总份额陷入滞胀,总份额甚至出现萎缩,这一切现象都使我们思考,适应中国特色的基金营销向何处去?

今年,中国的基金持有人申购了2000多亿基金,但同时又赎回了2000多亿基金,截至今年前9个月,共有63只基金完成首发,总规模高达2385亿份,其中,偏股型基金就有49只之多,总量超过1696亿份,这两项指标均创出历年基金首发市场的新高。但另一个指标显示,截至930,已经公布季报的214只开放式基金的总份额为3411.12亿份,总份额仍较上期减少了386.22亿份,环比下降10.17%

为何基金净值的增长仍未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为何基金持续营销做得轰轰烈烈,投资者赎回如故?为何在牛市的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的份额甚至出现大幅萎缩?为何基金销售越来越追求短期排名?什么道路才是中国基金销售所应选择的?

2006年,比拼短期收益率的趋势在基金业内有越演越烈之势,有的基金在销售时只强化了基金的高收益可能,而没有灌输风险意识,对此,不少业内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着十多年国内外资产管理经验的海富通基金公司总裁田仁灿对记者表示,基金公司应该以其专业性来服务于投资者,以此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户队伍,而不要急功近利。

田仁灿认为,中国基金业在快速发展中,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基金等金融产品还比较复杂,在进行基金产品销售时,需要向投资者耐心解释清楚不同基金产品的各自风险与收益特征,必须明示任何投资背后都有风险,投资者可以借此了解不同基金产品的各自风险与收益特征,通过比较鉴别和各自的风险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基金公司需要正确把握基金持有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约定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现在有种趋势是将基金所有的销售重点集中在对收益甚至是短期收益的宣传上,却很少提及这种收益是在什么风险条件下实现的。而事实上,过高的收益往往代表着过高的风险,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基金的风险就会急剧扩大,到时损害的就是整个基金业的利益。

过于追求短期收益的基金,往往具有较高的股票集中度和基金的周转率,如果基金组合的集中度偏高,投资者实际上相当于买了一个类似的个股,需承担来自市场和个股的双重风险,另外,集中度很高的基金往往会采取高周转率,从而进一步放大风险,因为次数越多,失败的概率也越多。田仁灿认为,这样的操作理念最后就是博弈大盘,谋求超额收益率,承担了比较大的风险,一旦市场下跌,流动性问题也会出现,但这样的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清晰。

田仁灿认为,基金公司应该立足长远,坚守自身产品特征、并能在基金的投资管理中长期超越业绩比较基准,而不是急功近利、一味迎合投资者,基金业发展靠的是长期稳定,追求的是理性投资而不是概率。同时,基金公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去教育投资者,基金公司要有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向市场如实反映自己的风险收益特性,以推动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收益率争夺上,忽视市场的培育。

“投资者追求短期收益、频频赎回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国内基金业历史还不长,投资者对市场本质上不信任,没有长期信任的基础所致。但正因为此,基金公司更要通过努力加以改善。” 田仁灿表示。

田仁灿表示,现在基金之间互相比拼短期收益率也有一部分是来自银行某些一线网点的压力,银行渠道和网点对基金销售的解读同样影响着基金公司的思路。现在基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上下的链接有断层,银行的销售网点在其中链接,在投资者普及教育、产品解读中作用很大,银行的销售网点应该向投资者解释清楚基金收益率并非越高越好,不同收益基金对应的是不同的风险,解释各种基金不同的定位和特性,而这些方面如果有欠缺,反过来会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基金公司的行为。

                                      

                                        注:本文系部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