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航空业投资视点 |
|
|
|
一、航空股回顾以及不持续盈利的原因: 1996-2008年10余年间,中国民航业复合增长率为11%,除2004年出现过60亿元左右的主业盈利之外,其余年份均处于巨亏或者微利状态;05-07年行业账面盈利主要是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账面汇兑收益所致,而08年在低需求、高油价的情况下全行业则出现了约200亿元的巨额主业亏损。 主要原因如下: 1、行业新增运力无序扩张。从飞机订单下达、到完成交付中间有1.5-2年的时滞,下达订单时是行业鼎盛期,而飞机到位又往往处于短暂的萧条期,从而带来运力的相对过剩。另外一个原因是政府为了平衡贸易顺差,政府意志采购的飞机也占一定比例。 2、机型结构的不统一造成航空公司成本过高。我国三大航空公司都是囊括了波音、空客的各种宽体、窄体机型。国内盈利水平较高的厦门航空和深圳航空,其成本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统一的B737机型。国航在各分公司也采用统一的机型配置,例如浙江分公司统一使用波音机型、西南分公司统一使用空客机型。 3、航空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较少导致财务费用偏高。由于航空公司IPO后普遍盈利不佳,难以达到再融资条件,只能依靠不断增加借款来支撑越来越高的资本支出。 4、没有找到恰当的盈利模式,一直在整合过程中。中国航空业一直在摸索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大部分公司最初都只想把规模做大,但在如何规划航线、如何收益最大化、如何降低成本等方面,思路并不十分清晰。 二、未来两年航空业的机会 我们觉得未来两年航空业存在较大机会,理由如下: 1、人均GDP3000美元带来由生产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转变。中国城镇化的逐步深化和财富效应的逐步累积,成为航空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未来10年中国航空业的复合增长率都将超过10%。 2、运力供给在2010-2012年将少于10%:2006-2007年,中国航空行业处于相对繁荣期时,每年增加的飞机数量在130-140架左右,增速约为15%;由于行业的繁荣也导致了飞机采购数量的直线上升,理论上2009-2012年间的运力供给相当过剩,但实际上也许并非如此:(1)飞机的推迟交付。波音和空客由于自身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技术问题及机械师罢工等因素影响,不断宣布推迟B787、A380飞机的交付时间。预计上述两种机型在2011年才开始逐步交付使用,比预计交付时间推后约2年。(2)2008年,民航总局出台了很多控制运力的措施,包括2010年以前,对于新设航空公司的申请,原则上仍不予受理(3)资本金匮乏、现金流紧张也导致航空公司主动退出运力,减少资本支出。从2008年7月到目前为止约一年的时间,国内航空公司没有新增飞机订单,更多是到期退租、出售飞机的行为。例如,南方航空在2008年底将23架包括B777 3、集团注资增加了资本金供给,低利率的环境也相应的减少了财务费用。 从2008年底以来,我们看到国家国资委、地方国资委等不断向航空公司注资,补充资本金,这极大的缓解了航空公司的资金需求,直接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及财务费用的水平。至于利率,即使加息,利率也是从底部开始逐步上升,加权平均利润也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