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05年8月中证指数公司成立,已去五年。
“中证指数公司含着金钥匙出生,坐拥沪深交易所背景,”业内人士评价,“当时主要是为了推出股指期货做准备,五年间,创新的视野,加上指数化投资在A股市场逐渐受到追捧,使得这家机构让人刮目相看”。
市场刮起了一股指数化投资的旋风,2009年发行了29只指数化产品,包括了指数基金,ETF基金,2010年上半年截止到6月30日发行了18只。
指数化投资风靡市场,带着半官方色彩,坚持市场化运营的中证指数公司,不得不承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何而生
中证指数公司是干什么的?
2005年,马志刚和他的同事们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曾担任天同基金总裁的马志刚首竖指数化大旗,推出业内首只指数基金,但指数公司具体的业务和模式在当时看来意味着更多的未知。
“指数公司的业务通俗地说有三大块:指数编制,指数维护,指数营销,”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志刚如是描述公司的业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公司是一个科研机构和IT公司的组合体”。
据悉,当初成立中证指数公司的目的是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标的指数。整合沪深交易所现有指数资源,编制在全国乃至海外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全市场统一指数。如今看来,这些目标已经初步达到。
“公司成立初期,许多人对指数公司的业务都不太了解,在招聘的过程中,收到的简历五花八门,甚至还收到过海员的简历,”马志刚谈起当初招聘碰到的啼笑皆非的往事,仍不禁莞尔。
2005年8月25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成立。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不到5年的时间,由上证指数有限公司管理维护的指数已经达到287条。包括上证指数62条,中证指数222条,深证指数3条。
诚然,上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股东的天生背景是中证指数最大的资本,
如果中证指数公司仅仅停留于此,或许我们没有做这次专访的必要。
在基金公司拼杀数年的马志刚,市场化探索更值得称道。
中国的指数化投资几年前刚刚萌芽,到2009进入了发行密集期,并且发展热潮还在延续。
2009年发行了29只指数化产品,包括了指数基金,ETF基金。2009年上半年市场上只发行了4只指数化产品,下半年发行了25只,2010年上半年截止到6月30日发行了18只。
立足于国内的A股市场,编制的指数也多基于沪深两大股票交易所。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它有了更多雄心壮志。不断扩大覆盖面,从股票覆盖到基金、债券、商品。
从内地A股慢慢扩展到大中华区再到亚太,甚至是一些全球的中资概念指数;指数公司的海外指数体系覆盖了香港、台湾地区的上市证券,以及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中证指数体系中约有25%的指数属于海外指数,其中部分指数已经被开发为ETF产品在海外上市交易。
生而为谁
相比有着漫长历史沉淀的标准普尔、MSCI、道琼斯和富时,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业务构成显然不够多元。
标准普尔是世界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集资讯品牌与分析机构于一身;
MSCI除了提供指数服务之外,还向用户提供研究报告以及风险控制服务;
道琼斯有数据信息服务,不仅是世界一流的商业财经信息提供商,同时也是重要的新闻媒体出版集团。
中证指数需要解决生而为谁的问题。
“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证券指数的编制维护和发布上面,其他业务都还在起步阶段。短时间内,尚不具备能够与前面提到的四大竞争的实力和基础,”
这并不是说放弃争夺海外市场,相反在立足内地市场的主导地位基础上,在海外采取差异化的做法,加强与海外同行的合作。在海外根据客户需求,利用自己的差异化产品争得一席之地。
最为头疼的是人才。
金融机构都会遭遇“人才荒”的尴尬,这个问题对指数公司来说更加严重,是阻碍公司发展的瓶颈之一。
“市场上的专业人员本就稀缺,而指数公司经营的又是全新的业务,有经验的成熟人才更少。”
目前指数公司共有在职员工37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占27%,,硕士学历者51%,本科学历及其他占22%。
不仅专业的研发人才不好找,技术人才也同样紧缺。成立五年间,进行了五次市场公开招聘,主要充实的都是这两块岗位。
研发要保持创新能力,随着管理指数的数量以及类别的增加,对运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不过,这在另外一个方面恰好印证了指数公司业务的飞速发展。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会不断需要新型人才的出现。
中国目前相当于一个指数化产品的一个爆发期,业界关注的是它能持续多长时间。
指数化产品的飞速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推广,投资人已经逐渐开始接受;
其次,指数化产品能比较有效地预防管理者的内幕交易道德风险;
再次,指数化产品过去一段时间内良好的业绩表现产生的示范效应;;
最后,很多基金公司完善产品线,也对指数产品的发行热潮进行了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