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们的着作与言论中,投资是科学,是艺术,是世界风云对冲。但在许多普通人心中,这些都会被贴上“枯燥、复杂、痛苦、恐惧”的标签。
而真正的投资大师往往是幸福的。从巴菲特到罗杰斯,他们无不生活得潇洒自如,做慈善、环球旅行、录专辑,原因就在于他们战胜了自己。
“为何我的投资却令财富离我远去?为何我无法持续复制成功的投资?为何当我拥有了财富后却并不一定幸福?”当你提出这些疑问时,其实你已明白,财富与幸福之间的等号并非必然;其实你并不明白,投资原本也可以很幸福。
“幸福的关键是自我,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将幸福培养成习惯。”田仁灿微笑着说,一语道破诸多投资大师成功的精髓。
窗外,是梅雨季节阴沉天气中的上海陆家嘴,忙碌的白领们行色匆匆,追求未来幸福的他们,却承受着现实的压力。而采访开始前的十几分钟,中国A股刚刚收盘,一片惨绿也许给无数投资者心头再添乌云,他们的幸福应该如何去追寻?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初创人之一田仁灿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淡定。
这两个字,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下最流行影片《功夫熊猫2》中的“inner peace”。在影片中,“师傅”与“阿宝”要靠时间与顿悟才能修炼出“inner peace”;而现实中,田仁灿则是用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与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洞察总结出来。这个答案及背后的逻辑,值得追求幸福的国人们倾听和领悟。
他将这些总结与洞察,毫无保留地与所有普通投资者分享,尤其是与海富通基金持有人分享。而这些投资者,或认同,或无视,但田仁灿和他的同事们却始终坚持着“幸福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无论是在股市大起大落的2008年“保卫战”中,还是在折磨耐性与毅力的2011年“拉锯战”中。
“某种意义上,我们做这种教育与分享的过程,也是在寻找契合我们(幸福投资理念的)投资者的过程。我们一定会为这些持有人和投资者们创造出符合预期的价值,希望帮助他们创造幸福的人生。”田仁灿谈及此处,语调不由自主的提升。语音中透露出,百万计的持有人对海富通公司及他所在团队的认同,令他虽然肩负重任,却也幸福满溢于心。
他也将这种“幸福”深深植入到公司文化当中,公司团队也在这种“幸福”土壤中茁壮成长。在潜移默化的“幸福”中,作为首批合资基金公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一直不断增长,投资业绩始终保持稳定,公司也始终不渝地坚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加强投资者教育。海富通的团队稳定性为业内管理者羡慕,不少投资、研究、市场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冒尖成业内翘楚。
而在推动幸福投资的漫长路上,他并不孤单。有学者,例如主持“股市与幸福感”专题研究报告的芝加哥大学
在中国传统经典《左传》中,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走过近3年的推动幸福投资之路之后,田仁灿和他的同行人也终于“立言”——他与顾冰合作推出《这样投资更幸福:你应该知道的投资密码》一书。
田仁灿坦言,这也并非为了“不朽”,而更多的是被那些认购了1000份基金后风雨无阻去听他们布道“幸福投资”的持有人的执着所打动,因为他们与海富通公司同成长,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同进退,所以理应获得财富回报与身心幸福。同时,他也希望让更多普通投资者分享“幸福投资”的理念,令被“财富一元价值观”驱动的中国社会,在实现“财富”积累的同时,拥有多元驱动力,充满幸福感。
在本书出版前夕,田仁灿总裁接受了本报专访,在下文中,他与我们继续分享幸福投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提升国民幸福。或许,看完这些文字之后,那些行走在都市大厦阴影中的忙碌的人们,能停下来等等自己背后的影子、看看路边的风景;那些被每日投资市场波动折磨的投资人的心灵,通过内省找到内心的平静,回归到幸福的心态。
以静制动才能进入投资的幸福境界《21世纪》:你对幸福投资的定义是什么?
田仁灿:幸福投资,就是坦言爱钱,但又和钱保持优雅的距离。
我觉得,理财高手必须练就幸福理财的功夫,在财富与幸福中能恰好找到平衡点。毕竟,人一生劳碌,并非只是为了攒钱或买栋北京三环内的房子,更多是为了快乐、家庭、满足,能发挥所长及心灵安静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在投资市场的信息不是缺乏,而是过剩。如今的投资者吸收了过量信息,让自己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论是大宗商品价格,还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从中国南方的水灾旱灾,到周边国家政治,都要一网打尽,并直接与个股波动联系起来。结果诚惶诚恐,生怕错过重要的信息。越忙碌,越紧张,越沉迷于琐碎信息,越没有幸福感。
过分的忙碌只会带来两种结果,第一种就是:沉迷于短线交易,而错过了大的趋势。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股市第二天的点位,但总是有人奢望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其实你细想一下,如果能一直做到如此精确,即使按照每天1%收益的复利计算,他也会成为世界首富。
而过分忙碌的第二种可能,就是丧失了投资的乐趣。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but not simpler.”翻译过来就是,凡事求简,也别过分简单就行。幸福投资也是一种心态,什么心态呢?平和,千万不要太折腾,以静制动才是高手,也才进入到投资的幸福境界。
《21世纪》:投资的幸福境界是怎样的?
田仁灿:追求一种合理恰当的预期收益。其实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要享受这种幸福,就要降低自己心中的收益预期。其实又回到了刚才说的,心态决定一切,要用平和的心态去进行投资、计算回报。
具体来说,你所追求的应该是长久的可复制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短期看回报率不高,但是长期看风险值小,以复利计算收益率仍旧非常可观,而且,千万不要期望一夜暴富,那样的财富来得快去得快,往往只会增加你过高的预期,用句古语说,欲速则不达。
可以说,当下投资者幸福的是少数,不幸福的是大多数。专业投资者仿佛置身一个拳击台,抑郁、焦虑和愤怒成为投资的主情绪。
其实幸福感有时候和钱无关,而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我建议大家在投资时要学会对自己做纵向比较,什么叫纵向比较,就是与之前的你相比,如果你以前住面积较小的房子,如今通过投资赚的钱置换了更宽敞的公寓,那么就应该感到幸福恭喜自己。相反,如果你只做横向比较,就是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耳闻中的富人比较,想一下子拥有别墅或者豪宅,那么你只会徒增烦恼感到失败与挫折。
有趣的是,海富通基金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进行的《股市与幸福感》调查也证明了这点。调查显示:投资者越想赚钱,动机因素越高,则投资回报越高;但若投资者过于追求金钱,则会偏离追求生活的真谛。投资者对金钱的偏好程度越高,则幸福感越低。
某种意义上,投资与幸福感互为因果。股市的连续上涨固然能带来幸福感,但“幸福”的理财态度、方式,能让人离金钱更近。
以制度和激励打造幸福企业《21世纪》:作为机构投资者,你们如何帮助投资人实现合理恰当的预期收益呢?
田仁灿:从公司的角度讲,要靠制度约束。所以公司8年来创立起一套几乎覆盖企业管理中所有风险点的严密制度体系,一个稳定且理念一致的管理及投研团队,一个以尊重、和谐、奋进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在2004年9月,我们在业内率先引进外部监督机制,主动聘请全球着名资产管理人评级机构惠誉评级公司对自己进行资产管理业务评级。同时,我们始终以建立百年老店的心态经营这份年轻的事业,不仅关注投资业绩,更关注业绩获得的过程,关注风险控制。
我们公司的
所以说,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需要坚持投资的流程和逻辑,寻求可复制的业绩。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提炼出“幸福投资”的文化与理念,不仅在公司内部的投研、市场、风控等前后台体系间融汇,也作为公司投资者教育的“旗帜”,去寻找那些认可我们的投资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
我认为,基民应该更多地关注基金公司投研团队,基金经理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单只基金短期的业绩波动。长期而言,多数基金的业绩将会趋同,不同的基金也许短期业绩会有所不同,但长期的平均收益率一定是围绕一条固定曲线呈波动向上趋势的。买基金应该首先选择基金公司,买完基金后多关注基金经理是否更替,公司投资理念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情况,而不是天天比较净值。幸福的投资者应该做个长期投资的懒人。
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起基金持有人对公司的信任感。
《21世纪》:信任感与幸福投资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田仁灿:我先给出一个公式,合理预期的稳定收益=专业投资人功劳+苦劳+团队+方法论。前者是我定义的幸福投资的境界,后者则是我们建立信任感的基础。
功劳和苦劳我不自夸,但我可以自豪的说,海富通的团队是业内最稳定之一,海富通团队的心态是好的,公司的文化也是追求幸福感的。
比如前面我们说的,持续6年请外部机构给我们评级,就是向投资人清晰地量化了海富通在夯实基础工作上的成绩。对于愿意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而言,这一点十分重要。再比如自2004年末开始,海富通为QFII及其他多个海内外投资组合担任投资咨询顾问,截至
所以我反对“专家理财”的说法,而应该是专业人士帮你理财。专家的潜台词就是他比普通人高出一筹,一定会跑赢市场获得超额收益,但这对投资者来说就要承担高风险并盲目提升了他们的期望值,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所追求的,是人们认可作为专业人士的我们的投资者服务。很多时候,如果方向是对的,但短期看起来并不耀眼和成功,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21世纪》:作为公司的领导者,你如何在公司内部打造出幸福文化?
田仁灿:很简单,我们设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体系,并且给出目标设定,同时又为任何人予以全力的帮助。
这里的目标,是足够具有挑战但是也必须是合理恰当的,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的。同时,公司整体也有完善的机制、流程和整个团队来帮助个人实现设定的目标;在达到目标后,我们也给与合适的激励。此外,我们自己也需要有幸福的心态,要幸福地为投资者进行投资。这也就是前面说的幸福的境界。(章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