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边的洗钱“陷阱”

时间:2011-08-04   来源:九江新闻网

为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103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洗钱法》(以下简称《反洗钱法》),自200711施行。

  洗钱就是通过隐瞒、掩饰非法资金的来源和性质,通过某种手法把它变成看似合法资金的行为和过程,它主要包括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转换财产形式、协助转移资金或汇往境外等。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洗钱的方法和途径也产生变化,洗钱手法日趋复杂化。目前,我国在打击反洗钱犯罪的过程中发现,犯罪分子经常会通过电话诈骗、利用他人身份证进行洗钱等行为。下面,我们选录了一些洗钱犯罪活动的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行进了简要的分析,旨在分析问题、积累经验,以期提高我们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和重视,警惕身边的洗钱陷阱,远离犯罪。

一、谨防电话诈骗

  2009年,北京、山东等地相继发生多起以“警察查洗钱”为名的诈骗案件。诈骗分子假冒民警,给被害人打电话,告知被害人因“办案”需要,要求被害人提供银行帐号、密码等,并要求被害人将银行存款汇到指定账户以保证资金安全。被害人出于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极易上当受骗。在有的案件中,诈骗分子还分别冒充电信公司、“反洗钱中心”工作人员,相互串通增加诈骗的可信度。

  此类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是:

1.  诈骗分子一般选择独自在家的老年人为行骗目标;

2.  使用语音电话提示后转接人工的方式,市民往往会习惯性地相信通话对象就是电信工作人员;

3.  诈骗分子往往冒充警察、电信公司或其他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多次给事主打电话,设下层层圈套;

4.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事主对ATM不熟悉的特点,要求事主在转账界面输入一组所谓密码确认,而这组密码实际上是被骗取的金额。

  小提醒:

公众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可以通过下列三个渠道核实信息:

1.  拨打电信公司统一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2.  通过当地公安分局的值班电话对“民警”身份进行核实;

3.  拨打银行统一客服电话,向银行进行咨询。

一定要做到不轻信,不盲从!

二、把身份证租借给他人存在洗钱风险吗?

  是的。在很多洗钱案件被侦破后,警方都发现洗钱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其亲属、朋友或其他人的身份证开立多个银行账户或办理多张银行卡,用来完成复杂的转账、汇款或提现,从而掩饰、隐瞒犯罪收益。

  为成人之美或贪图小利而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很可能:

1.  被他人假借您的名义,从事犯罪活动;

2.  帮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3.  成为金融诈骗的“替罪羊”;

4.  遭受钱财损失和声誉损失;

5.  信用状况受到合理怀疑。

  小提醒:  

  居民身份证是证明居民身份的有效证件,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和效力。随着社会交往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身份证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身份证保管、使用或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各类案件和纠纷屡屡发生。大家应妥善保管身份证,身份证丢失后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登报挂失。

  此外,身份证具有很强的法律证明力,经常被法院视为判断利益归属主体的依据,因此,身份证一旦被盗用,法院很可能因为没有其他证据而判身份证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出售、出租自己的账户和银行卡会有洗钱风险吗?

  账户和银行卡是个人进行金融交易的凭证。如果将自己的账户和银行卡出租、出售给他人,这些账户和银行卡都可能被用于洗钱犯罪,或被破解和盗取其所有人的个人信息,并被用于其他犯罪。

四、帮助他人处理犯罪所得会触犯刑法吗?

  是的。根据《刑法》规定,如果明知他人的钱财是犯罪所得,还帮其转移、转换、提供账户或处理这些钱财,应被判“洗钱罪”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五、帮他人转账取现获利会触犯刑法吗?

  是的。2009《刑法修正案(七)》将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打击的对象扩大到“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帮助他人转帐取现并从中获利的行为,正是新规定打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