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听到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利率时讲到一个词,叫做“经过DPI和名义GDP调整的实际利率”,可能有基民朋友听到会有点懵,一下子跑出几个不熟悉的词,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更懵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DPI”、“名义GDP”,和“经过调整的实际利率”是什么意思。
首先了解下几个名词:
1、名义利率:未剔除价格或经济变动影响的利率(如银行贷款利率、债券利率),直接体现货币的名义成本。
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居民在税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是衡量居民实际购买力和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增长率反映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含物价和实际收入两部分)。
3、名义GDP: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胀率(反映经济总规模的扩张速度,含产出增长和物价上涨)。
什么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的核心是“剔除干扰因素,反映资金的真实成本”。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和名义GDP调整”,是通过两步锚定,让利率同时关联居民收入能力和经济整体扩张速度,更贴近现实经济中的真实负担。公式可表示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max(名义DPI增长率,名义GDP增长率),或根据分析场景取两者的加权平均。
分开看,个人可支配收入(DPI)调整,公式可表示为:经DPI调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名义DPI增长率。
居民的借贷行为(如房贷、消费贷)的还款能力直接依赖于DPI——收入增长越快,居民偿还债务的压力越小。因此,用DPI调整本质是将利率与居民收入增长挂钩。
名义DPI增长率包含两部分: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剔除物价)、居民消费相关的通胀(如:CPI),即名义DPI增长率=实际DPI增长率+居民消费通胀率。
若该利率为正,说明名义利率高于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偿债压力在加大;若为负,说明收入增长快于利率,偿债压力在减轻。例如,名义利率5%,名义DPI 增长率6%,则经DPI调整的实际利率为-1%,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足以覆盖利息成本,债务负担相对下降。
名义GDP调整,公式可表示为:经名义GDP调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名义GDP增长率。名义GDP是经济总规模的名义扩张速度(含产出增长和物价上涨),对债务而言,经济蛋糕扩张越快,债务的相对负担越轻(例如,债务占GDP的比例会随名义GDP增长而下降。因此,用名义GDP调整是将利率与经济总规模的扩张挂钩。核心意义是衡量资金成本与经济总扩张速度的关系,若该利率为负(名义GDP增长率>名义利率),说明经济增长足以稀释债务,整体债务更可持续。
这种双重调整后的利率,跳出了传统实际利率(仅剔除通胀)的局限,更适用于:
1、居民部门债务分析:居民还款能力依赖DPI,而经济整体增长(名义GDP)决定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天花板。例如,房贷利率若经DPI和名义GDP调整后为负,说明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均能支撑债务,违约风险低。
2、宏观政策制定:央行在制定利率时,需同时考虑居民的承受力(DPI)和经济的消化力(名义GDP)。若双重调整后的利率过高,可能抑制消费和投资;过低则可能推高杠杆风险。
免责声明:
本栏目仅作为投资者教育用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机构或个人根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定或投资行为,风险自担。我们对本栏目提供的内容力求准确、完整和及时,但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任何保证,对因其引发的损失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