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是高考月,近几日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成绩查询和录取情况。然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关键时期,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打着查分、招生等幌子实施诈骗。
虚假查分网站链接暗藏骗局
2024年高考结束后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考生小刘收到一条标注有“教育考试院”的短信,称可点击网站链接提前查分。小刘未加甄别,便点开了链接,正准备填写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及银行卡信息时,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专业队民警的劝阻电话拨打进来。经民警提醒,小刘及时停止了操作行为,未造成财产损失。
此案中,诈骗分子借助社交平台、短信等渠道广撒网,利用考生和家长“求快心切”的心理,冒充官方发送短信,以“提前查分”为诱饵,诱导考生点击虚假网站链接。一旦点开链接,网站页面便会要求填写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银行卡信息等,而这些敏感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诈骗分子还会利用获取的信息实施后续连环诈骗。这些骗局通过官方身份伪装,配合时间紧迫感,极大降低了受害者的警惕性,隐蔽性和危害性极强。
每年高考结束后,在查分、填报志愿阶段,考生和家长务必谨记,高考成绩查询有严格的官方渠道与时间规定,任何声称“提前查分”并索要个人信息、钱财的行为,都是诈骗。考生和家长要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非官方渠道信息,高考成绩统一通过正规平台查询;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谨防被植入木马程序盗取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转账,正规高考服务不收取额外费用。
“AI监考作弊”短信盯上高考考生
6月9日下午,江西省余干县考生小李收到冒充“省教育考试院”的诈骗短信,内容为:“经AI监考系统检测,您在2025年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依据相关规定,拟取消考试成绩。”短信末尾附有一个“申诉链接”。
小李随后点击链接,进入了“教育考试院”网站,按照提示输入了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和其母亲的银行借记卡等信息进行“申诉认证”。不一会儿,小李母亲收到银行发来“卡内余额不足支付失败”的短信。经询问,母亲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立即报警。余干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接警后,确定了这是涉高考诈骗,所幸未造成经济损失。
本案的作案手法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伪装权威,仿冒教育考试机构官方通知,使用“AI监考”“成绩作废”等专业术语增强迷惑性;二是制造恐慌,利用高考考生对考试结果的重视心理,通过“取消成绩”等话术施加心理压力;三是技术伪装,搭建高仿官方网站,甚至伪造“防伪标识”和“备案信息”,极具欺骗性。
随着高考的结束,考生和家长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官方渠道验真伪。涉及高考的重要通知都会通过学校、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等正规渠道发布,不会通过短信和微信单独告知。考生和家长在收到可疑信息时,应立即拨打教育部门公布的官方电话核实。二是敏感信息不泄露。切记不要向陌生网站、App或来电者泄露自己的准考证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正规机构不会要求在线填写银行卡信息。
冒充学校老师收学费实施诈骗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接到一高考艺考考生报警,称其通过2025年某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校考,收到了艺术类校考合格证通知单。前几天,有人冒充该艺术类高职学校老师,通过聊天工具联系,以提前交学费为由让其支付学杂费等共计2.8万元。考生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将“学费”打到对方指定的账户。考生再次联系“学校老师”时,却被对方拉黑,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随即报警。
本案中,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信息,冒充“学校老师”“招生办”,增加其可信度。通过使用与高校名称相似的QQ、微信账号制造信任,并模仿学校工作人员“逾期不候”等话术。考生和家长担心错过录取机会,急于缴费确认,因而掉进诈骗陷阱。
高校学费均通过对公账户收取,不会要求转账给个人,广大家长和考生一定要警惕非官方收费。遇到“提前缴费”“内部名额”等说法,务必通过学校官方电话核实。同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在非官方平台填写身份证、准考证、银行卡等信息。谨慎添加陌生QQ、微信,不点击不明链接。一旦被骗,请立即报警,并提供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
高考招生诈骗案件高发,考生及家长务必提高警惕,牢记“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原则,如遇可疑情况,请立即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