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检察机关发布关于洗钱犯罪案件通报

时间:2025-08-21

上海检察机关发布了关于洗钱犯罪案件的通报。总结了2020年至2025上半年反洗钱案件办理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通报中披露总结了当前洗钱犯罪呈现五大特点:

1上游犯罪集中化、2手段复杂多元化、3地下钱庄职业化、4虚拟资产技术化、5跨境转移常态化

 

洗钱上游犯罪集中在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电信网络诈骗、赌博犯罪成为掩隐罪风险高发地。贪污贿赂犯罪中,公职人员常利用亲友账户转移资金、购买不动产或理财洗钱。洗钱犯罪成为新发、重大金融犯罪案件的伴生品,如2024年贷款诈骗案件增多,特别是汽车消费贷领域,引发的洗钱罪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同比上升138.46%和69.77%。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件中,上游犯罪主要以电信网络诈骗、赌博犯罪为主。

 

洗钱方式复杂多样,传统模式与新型手段相互交织。案件反映出,犯罪人员通过信用卡、网上银行等现代金融工具和渠道洗钱的案件仍较为多见,传统现金业务的洗钱风险需要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新型洗钱手段也在不断涌现,尤其是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模式,如犯罪人员利用跑分平台、虚假电商或以充值卡错配等方式分拆和隔离资金走向,“直播打赏”“虚拟游戏装备交易”等也成为洗钱新场景,增加了行为的隐蔽性。

 

利用虚拟资产洗钱风险激增,亟需执法司法协同应对。虚拟资产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全球流通特性使其成为洗钱犯罪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以泰达币(USDT,以下简称U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被犯罪人员较多使用于隐匿和转移非法资金。在电信诈骗、地下钱庄等犯罪活动中,赃款往往通过U币作为中间媒介进行“改头换面”。

 

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洗钱加剧,资金清洗手段持续升级。当前,一些结构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与互联网金融渠道叠加,形成了跨市场、跨行业的业务运用模式,由此产生出更多的资金通道和嵌套环节,使资金来源和去向难以被追踪和查证。一方面,不法人员利用一些反洗钱机制尚需完善的新兴行业实施洗钱犯罪,另一方面,借助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壁垒,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清洗资金,人为复杂化资金流转链路,可能引发风险交叉传递。

 

重大案件中跨境转移违法所得活动时有发生,地下钱庄成为资金非法跨境流动主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境洗钱已成为洗钱犯罪的常见行为。犯罪人员将非法资金转移至境外,以逃避打击,近年新发的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多存在跨境洗钱的情况。